7月3日至5日,我校新时代文明实践晋绥剧社理论宣讲小分队奔赴中阳县、临县、方山县多地,开展为期三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通过调研、宣讲、实践等多种形式,探寻乡村振兴路径,用青春书写时代担当。

团队走进中阳县暖泉镇河底村及周边企业。在山西鹿鼎山梅花鹿养殖场,优秀校友王鹏的返乡创业故事成为焦点,他带领团队探秘鹿茸生长、分享养殖智慧,成员们深受启发,纷纷化身“鹿品推荐官”,用创意文案传播鹿产品益处。
此外,团队在河底村村委开展微宣讲,将政策解读得通俗易懂,赢得村民阵阵掌声;座谈会上,师生村民围坐一堂,共谋产业振兴良策,思维的碰撞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团队走进于成龙生态酒庄,考察酿酒流程,了解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探访乌鸡、蜜蜂养殖场,看到特色产业如何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参观“窑洞大学”展览馆和红色遗址,感受乡村人才培育的艰辛历程与红色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红色基因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在临县碛口的冯家会村、高家塔村,团队来到南圪垛村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和高家塔村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重温入党誓词,参观红色遗址。
乡村振兴没有标准答案,青春的实践是最动人的注脚。我校晋绥剧社理论宣讲小分队三天的“三下乡”活动,在产业调研中探寻发展路径,在文化感悟中汲取精神滋养,在红色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