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分团委: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现将我校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二、活动时间
1.实践活动开展:2025年6月下旬-2025年8月底
2.结项阶段:9月另行通知结项工作安排
三、参与人员
吕梁学院全体学生
四、实践原则
(一)突出导向,深化思想
秉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理念,从思想政治引领高度设计活动。活动形式与内容要深入深刻,避免浮于表面;效果导向要触动思想,防止走马观花。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理性客观、全面正确的思想认识,促进理论知识转化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保障安全,有序推进
各分团委精心选派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守好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底线,加强活动安全保障与过程管理,杜绝麻痹与侥幸心理。活动前和过程中充分研判部署,密切关注天气、地质、防汛等情况,做好应急预案与处置,动态调整工作安排。遇突发紧急状况,立即暂停相关地区活动并及时报告。
五、活动形式
(一)集中实践
各分团委指导各院系、团支部、学生社团积极组建实践团队,团队内成员5-8人。团队须有一名指导教师及一名团队负责人。指导教师需对实践安全做具体要求,对内容、方法、报告撰写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指导,团队负责人提交申报材料,经分团委审批后,向校团委报备。报备后的团队不得无故不进行实践,因特殊情况不能开展的,要由分团委向校团委做出说明。
(二)分散实践
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围绕实践主题,以个人或组建团队的形式,联系实践单位,结合活动内容、自身专业特长、家乡实际情况,自主开展调查研究、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
六、实践内容
2025年全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覆盖校内所有班级。主要从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促进、科技创新实践、基层志愿服务、行业企业实践、专项实践等8个方面开展。各分团需按要求围绕指定主题组建至少一支团队并向校团委备案,其余团队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实践主题,组建团队数量不设上限。校团委按类别择优向团省委推报全国重点团队。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
聚焦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对全国广大青年寄语精神、将《论党的青年工作》、《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一、二卷)内容,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指引和生动教材,充分调动青马学员、学习会宣讲团成员、学生党员、优秀团员积极性,组织和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贯通,面向基层群众和青少年群体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接地气的宣传宣讲活动,进一步巩固拓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成果。
活动开展院系: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1.红色文化研学
依托学生所在地红色资源,开展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研学活动,组织青年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仪式教育、学习体验、调查研究等,通过文字、照片、影像等手段加以整理、记录,展现新时代下的红色文化内涵的独特魅力。
2.红色故事讲述
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鼓励和组织学生走进基层、社区、农村等地,深入开展红色故事及吕梁精神讲述活动,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晋绥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专题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文化系必选主题,其他院系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三)中华文化传承实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
组织学生走访、调研属地及周边名胜古迹、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老城老街、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其形成的年代、历史变迁、相关故事、现代研究等内容,调研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开展经营情况,丰富自身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提升文化自信。学生也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民情、民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深入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及内涵,当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中华文化传承实践专题为中文系必选主题,其他院系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2.黄河流域治理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重点围绕《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和“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以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为抓手,以沿黄流域生态保护、城市风貌变迁、历史文脉传承为方向,在沿黄城市地区深入挖掘整理黄河历史文化传承根脉、普及和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知识和理念,用青春、奉献和担当讲好“黄河故事”。
黄河流域治理实践专题为历史文化系必选主题,其他院系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四)乡村振兴促进实践
1.家乡发展观察。以中国大地为课堂,或就近(家乡地、居住地、学校周边、研学旅途)、或结合身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助困帮扶等现实案例,通过国情观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切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精髓,同时通过走访调研当地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或带领学生深入开发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等,通过实地参观、与企业负责人交流等方式,了解家乡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体会家乡发展变化,理解家乡发展史,感悟家乡发展故事。
2.深入群众调研。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村屯农家,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实际需求和困难。学生可以参与农村劳动。
3.文化宣传交流。鼓励学生运用网络新媒体,宣传家乡文化,推广家乡物产。学生可以拍摄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活动、特色农产品等素材,制作成短视频发布到抖音、微博等平台,配置文案和热度话题(如#我为家乡代言、#强国复兴有我、#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青春三下乡志愿返家乡)并@共青团中央@创青春@志愿汇官方抖音号,讲好家乡生动故事。
4.生态环境保护。探究家乡生态文化,在绿色低碳、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能源清洁利用等方面,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生态文明调研,公益短片拍摄,助力环保志愿服务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美丽中国·青春行动”,进行农村垃圾分类、河道清理、水体整治等活动,形成青年人关心、支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局面。
乡村振兴促进实践专题为建筑与土木工程系、生物与食品工程系、艺术系、经济管理系必选主题,其他院系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五)科技创新实践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山西省“三区三地”建设任务,鼓励青年学生结合专业特色,走向创新前沿企业、重点科研院所、地方特色产业开展实习、践习。可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等对接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技术验证、技术转化,进一步优化相关项目。
科技创新实践专题为资源与机械工程系、化工与材料工程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必选主题,其他院系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六)基层志愿服务实践
1.公益服务
引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在农村、社区以及青年之家、四点半课堂等基层一线场所,开展扶贫济困、扶弱助残、敬老爱老、生态环保、课业辅导、服务群众等工作,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2.社区服务
结合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相关工作安排,以团支部为单位广泛开展社区实践。动员学生主动向村、社区和青年之家报到,在乡镇团委和村、社区团组织的统筹下,就近就便编入志愿者组织、青年突击队等,通过多渠道力所能及地参与基层治理日常工作。
3.关爱留守儿童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实习实践作为全面保障和提高我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暑假期间,青年学生要围绕“四有”好老师标准,依托自身专业广泛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践,或就近(家乡地、居住地)、或结合学校安排(另行通知)深入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留守儿童较多的乡村、社区、学校,开展课业辅导、素质拓展、爱心陪伴、自护教育、美育教育等活动。鼓励教师利用假期返乡时间,与同乡学生组建实践团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基层志愿服务实践专题为数学与人工智能系、外语系、体育与健康系必选主题,其他院系可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七)行业企业实践
1.政务实践
鼓励学生深入地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一线岗位,承担具体工作。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企业实践
通过大学生专业方向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双向匹配,引导学生参与家乡企业实际工作。鼓励涉农专业学生到合作社、农村企业等参加实践。
3.专业实践
鼓励青年学生在开展专项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利用自身资源,积极联系实习实践岗位,开展以学生升学就业为导向的岗位实践活动或创业专题考察调研活动,通过参观创业基地、走访相关企业、采访相关创业典型人物,深入了解大学生就业现状,把握当前就业形势,明确未来就业方向。
4.兼职锻炼
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联系乡镇团委及村、社区等基层团组织,担任兼职干部,参与相关工作,积极发挥作用。
(八)专项活动
1.“晋绥剧社”专项活动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吕梁精神、传承晋绥文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晋绥剧社组织三个小分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小分队、晋绥红色文化创演小分队、助力乡村振兴文明实践小分队)“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团队实践活动。具体实践内容由“晋绥剧社”统筹安排。
2.“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专项活动
普通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使命,青年学生可围绕提升青壮年劳动力、学前和学龄儿童及留守妇女等重点人群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深入基层社区、乡村、学校开展推普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活动开展院系:教师教育系
3.青马学员专项活动
各分团委组织“青马学员”围绕“青马工程”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取得成效、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项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团队需填写团队信息汇总表,并提交团队调研报告(不少于 3000 字)、调研问卷等。
4.其他类专项活动
a.组织青年学生深入全省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入学习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弘扬时代新风正气。
b.结合大学生“返家乡”实践活动,动员指导学生登录“实习山西”管理平台(指南详见“山西青年”微信公众下拉栏“实习山西”)申请暑期实习岗位,到山西各市县基层岗位参加实习实训。
七、实践要求
1.各分团委要高度重视,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做好宣传动员、立项报备、培训辅导、总结评价等工作,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都能至少参加两次相关活动。各分团委要指导本校实践团队在报名入口进行团队信息报备(开放时间另行通知)。
2.各分团委要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青年学生积极参与“返家乡”实践,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落实宣传动员、培训指导、总结传播等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政务实践、企业实践、社区服务等实践工作,增强服务人民、回报家乡的责任感使命感。
3.各实践团队要完成“五个一”实践任务,即办好一件惠民实事、进行一场主题宣讲、开展一次结对共建、提出一项务实建议、撰写一份调研报告。校团委将对优秀实践团队、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并择优推报团省委。团中央将组织“三下乡”调研报告和实践故事征集、“镜头中的三下乡”线上宣传等活动。
各分团委要认真总结“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并于8月30日前将活动总结和1篇典型案例报送至校团委邮箱:llxytwmsc2025@163.com。
八、材料提交
(一)个人实践项目
1.申报材料:个人安全责任书(附件1)、家长知情同意书(附件2)、个人信息汇总表(附件3)。
2.成果材料:社会实习实践手册(附件6,学校统一发放)和实践现场图片(至少4张)。
(二)团队实践项目
1.申报材料:团队信息汇总表(附件4)、团队项目申报书(附件5);并且团队成员每人需提交:个人安全责任书(附件1)、家长知情同意书(附件2)。
2.成果材料:团队项目总结模板(附件7)和实践现场记录(视频及图片);并且团队成员每人需提交:社会实习实践手册(附件6,学校统一发放)。
3.其他成果材料:依据具体活动开展情况,必须选择并提交以下至少一项:
a.调研报告(附件8);
b.宣讲视频及宣讲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自制宣传展板、宣讲PPT、宣传册、宣传片等,以及宣讲活动的场次、覆盖人数等数据材料;
c.结合所选实践主题设计一堂至少5分钟的主题微党课或微团课,在实践地典型地标或场景前录制,视频应充分体现所选实践地的历史背景、反映当地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内容;也可整理红色资源为汇编手册或电子资料库。
各分团委应及时收集、整理、完善本系青年学生参与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材料,以系为单位提交,申报材料电子版于6月6日前提交至邮箱:llxytwqzd@163.com,纸质版加盖系部公章交至弘毅楼B401;成果材料于开学后统一交回。
九、总结表彰与经费报销
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的总结表彰工作将于新学期开学后完成。届时,校团委将根据材料报送和活动开展整体情况录入第二课堂学分和进行表彰评选,对完成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的团队及个人进行表彰颁发证书。由指导老师带队并在校团委备案的集中实践团队,可报销经费不超过1500元;学生自行组建的分散实践团队,需根据团队实践过程、取得的实践成果进行推荐与评选,被评为优秀的实践团队可报销经费,报销经费标准不超过1500元;其余分散实践学生费用自理,不进行统一报销。
附件:
1.吕梁学院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安全责任书
2.吕梁学院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家长知情同意书
3.吕梁学院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个人信息汇总表
4.吕梁学院2025年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信息汇总表
5.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申报书
6.吕梁学院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践手册
7.吕梁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项目总结模板
8.吕梁学院暑假调研报告模板及基本格式要求
共青团吕梁学院委员会
2025年 5月 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