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吕梁学院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圆满闭幕

发布日期:2019-05-22  作者:  点击:[] 次

2019年5月21日下午17:30,在实验楼一区410(建筑系虚拟仿真实验室)举办了吕梁学院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闭幕式。

参加闭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

1、邀请校领导刘副院长,教务处、科技处、校团委等相关部门领导

2、建筑系领导成员,指导老师和土木教研室全体教师,参赛学生,17、18级学生代表。

吕梁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宝琦讲话

各位领导、老师,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吕梁学院第三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今天将要胜利落下帷幕。在此,我代学校党委向各位参赛学子及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表示热烈地祝贺!向为竞赛付出辛勤劳动的指导老师、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是教育部确定的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的学科性竞赛。结构设计竞赛的魅力在于完美的模型设计与制作带给同学们的成就感,在于“三人一组”的比赛模式所培养的团队意识,在于同场竞技给大家带来的快乐;结构设计竞赛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在于创新。

党的十九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面对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高校建设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切实需要认真研究和正确把握建筑业新特征,积极应对、主动适应,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式上勇于开拓、大胆创新,从而适应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结构设计教学中,要强化“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和“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设计理念的宣传和教育,通过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我省、乃至全国建设事业培育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同学们,在这个草长莺飞、万物生长的季节里,30支队伍、90名学生在这一个多月的紧张备赛中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大家切磋技艺、结交友谊,收获了专业老师的点拨和专业知识的提高,收获了成长与快乐。我相信,这次竞赛活动一定会成为同学们成长历程中的重要记忆。希望大家以此次竞赛为契机,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科研创新意识,拥有心忧天下的情怀,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发挥经世致用的智慧,锤炼坚韧不拔的意志,把自己培养成懂技术、会动手、具有开拓精神的设计管理人才,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大显身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华。

谢谢大家!

建筑系党总支副书记韩彩志宣读获奖名单

一等奖(1个团队):邓 义、左 峰、游志茹

二等奖(2个团队):乔康乐、贾思聪、杜万里;蒲 达、戴巧巧、杨 越

三等奖(3个团队):杨 晟、安鹏杰、滕 杰;郝建新、张宇、耿小博;刘增坤、史毅雄、张芙蓉

组织颁奖

由吕梁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刘宝琦同志为一等奖获得者颁奖;教务处处长刘方、科技处处长薛晓明同志为二等奖获得者颁学生处副处长杨丽、建筑系副主任崔彩萍、郝志峰同志为三等奖获得者颁奖;

指导教师代表建筑系宋季耘老师发言

宋季耘老师给同学们说明了这个比赛的好处,“这个比赛会提高你的职业竞争能力,提升职业技能,对同学们有帮助。在前几次来系里招聘,通过聊天,愿意给我们学校学生去实习的机会,前几天整理优秀毕业生的资料的时候,看见一个学生,他就是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毕业之后直接去了北京一个专门搞建设的公司,现在他就业的公司也是很好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比赛对同学们是很重要的。”

宋季耘老师在致词最后祝愿咱们参加省赛的同学都能取得圆满的成功,咱们的比赛越办越好,为吕梁学院的应用技术型、应用技术转型,也为下半年本科教学评估做出贡献。

建筑系主任高树峰同志致闭幕辞并宣布闭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在建筑系土木工程教研室的统一指导下,在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努力下,30个参赛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备赛和紧张角逐,圆满完成各项竞赛内容,即将落下帷幕。在此,我谨代表建筑系全体师生,对校党委领导、相关职能处室的支持和高度重视,对所有参赛团队的精彩表现、指导教师的专业指导,对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获奖的团队和学生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我系于2015年10月组织一支参赛队参加“筑邦杯”河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参赛团队设计的造型独特、理念新颖的作品“青天塔”获得最佳创意奖和优秀组织奖,这是我系首次参加这一赛事,为参加省赛、国赛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7年7月,在山西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太原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一届山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我系参赛队充分利用所给材料,团结协作,历时18个小时完成了设计合理、轻质高强的渡槽支撑系统结构模型并顺利加载和卸载,最终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此次竞赛的特等奖。

2018年5月,我们取得了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山西省分区赛暨第二届山西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承办权。作为承办方,我们也是参赛方,经过与全省11所高校的22支参赛队的激烈竞争,我校三支参赛队分别取得了团队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喜人成绩。同时我校被授予为最佳组织奖和最佳人气奖。11月,在广州举办的为期三天的“富力杯”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邓义、赵旭、易宇三位同学组成的吕梁学院代表队不畏强敌,敢闯敢拼,发挥出色,在全国107所高校的108支代表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团队二等奖的好成绩。

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我们有基础,我们更有信心。这项赛事的顺利开展,是我校推动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抓手。通过举办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可进一步优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达到用比赛带动实践教学,用比赛促进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引导大学生追求真知、崇尚科学的目的。

最后,真诚感谢各位校领导、职能处室领导抽出宝贵时间来我系指导工作,也希望各位同学可以畅通联系渠道、建立深厚友谊,共同成长进步!

谢谢大家!

学生代表建筑系建筑学1802班滕杰同学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感谢建筑系举办的这次“第三届吕梁学院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机会。同时也非常感谢指导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包括对赛题的解读,实验场地的安排,材料的购置与发放。其次感谢学长学姐们经验的分享与建议。

最初接触结构大赛是在去年,大一上学期。当时的学长们正备战十一月份的国赛,我们就在没课的时候去实验室学习裁竹皮,粘杆。当时我们的目标就是像学长们一样,作为吕梁学院的代表队参加比赛。于是这个学期刚开始我们都在密切关注这个比赛,从赛题的下发到老师组织比赛赛题的培训,我们这才意识到这个比赛的专业性。想比起大二大三的学长,我们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不足,所以我们翻阅各种资料,网上搜索历届赛题的总结,自学力学知识。但是我们骨子里有一股奋斗劲儿,就算再累我们也能坚持下去。因为这学期我们的课程特别多,而且我和队友的空课时间总是对不到一起,所以我们能利用的更多是中午午休时间和晚上宿舍熄灯前的的时间,这样算下来每天做模型的时间能有8个小时。相比起其他人我们没有娱乐时间,没有午休时间,总是一下课就跑过来实验室做模型,但这一个多月以来,我们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换了一个精神面貌。每天思考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模型还能怎么优化,怎样能更好的发挥材料的性能?这次比赛不仅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与探讨问题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提高了力学知识水平。

就模型比赛本身而言,可以简单概括也:多想,多做,合作。我们要从每一次的加载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模型一再优化,质量比之前轻,承载的荷载更重。这样的精神同样可以应用到学习生活中,放下手机,多思考,多动手,始终有一颗努力上进的心,坚定自己的目标,不断进取。充分发挥竞赛精神,为建筑系,为学校争得荣誉,为建筑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此次采访到了负责人邓义,一起了解这比赛的详情吧!

负责人邓义

Q:可以介绍一下关于这个比赛的具体流程么?

A:一开始就是我们从三十个代表队里边准备,制作模型,从三十个代表队里边进行选拔,选拔出来再去山西大学进行比赛。这个比赛我们面向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同学

Q:你们做了哪些前期的准备呢??

A:先对这个比赛进行一些宣传,再后来让同学们学习,准备各种材料之类的。

Q:在比赛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 同学们表现怎么样呢?

A:困难就是大一的同学们也是刚来,不知道该怎么做 ,他们对这个具体的实践也不是很了解。

我觉得他们表现挺好,都挺积极的,我也是第二次参加这个比赛,知道其中的辛苦。

Q:觉得这次和上一次的比赛相比有没有什么进步的地方?

A:上一届参加的一共有十一个代表队 ,今年有三十个小组,从参赛数量上有很大的提高,制作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从不会到会,这个学习的时间也缩短了不少 。

Q:对同学们有没有一些建议?

A:希望下一次比赛,同学们也能够积极热情的参加,把比赛的规模做大,争取获得更多荣誉。

一块块简单的工具,一滴滴努力的汗水,一次次艰辛的坚守……到今天结构设计竞赛的完美落幕。参赛队伍的队员们经历了太多太多。

他们从稚嫩到娴熟,从失败到成功……结束时,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或许,这些掌声是对他们过去艰辛的努力的最大告慰吧。

这场竞赛,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顿精神大餐,这场竞赛成功的背后,是他们用汗水谱写的青春!

 
联系我们

学院地址: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学院路1号

办公地址:

办公电话:      邮政编码:033001

电子邮箱:xtw@llu.edu.cn

推荐链接
官方媒体
  • 学院官网
  • 团委网站
  • 版权所有:共青团吕梁学院委员会